银川市多措并举提升“上门评残”服务水平助推全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08-02

“感谢你们,真的太贴心了。”日前,永宁县残联副理事长赵晓林带领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前往杨和镇永和社区,上门为79岁丁女士评定残疾等级,丁女士的女儿耿娜连连感谢。丁女士身患脑溢血、瘫痪在床,致使出行不便不能及时办理残疾证件,而此次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其提供基础性、保障性服务,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要求和“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兜住、 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提升残疾人服务效能,银川市残联系统在残疾人证办理过程中,以满足残疾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评残”服务,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助推全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协同,统筹推进。全市残联系统把“上门评残”工作纳入工作大局,同“上门代办”、疑似残疾人筛查、“一家一年一事”、“我陪群众走流程”、“高效办成一件事”等各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围绕中心工作,各县(市)区残联制定“上门评残”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残疾人证办理负责人协调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制度。与各辖区医院建立无偿服务、志愿助残的协同联动机制。统筹推进“解决行动不便重度残疾人评残难问题,做到应办尽办,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落实、落深、落到位。

二是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各县(市)区残联积极指导村(社区)残协和专职委员落实入户访视、需求调查等制度,常态化入户了解残疾人需求,建立社区(村)残协报告、乡镇(街道)残联入户审核、县(市)区残联确定评残名单的工作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状况,第一时间开展走访慰问,第一时间确定“上门评残”对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提供上门评残服务,推动“上门评残”措施落实。对于残疾特征明显,行动不便,不能安全到达指定医疗鉴定机构的高位截瘫、偏瘫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等重度残疾人,县(市)区积极协调指定医疗鉴定机构,提供上门鉴定办证服务,由其监护人代为领取残疾人证。需要提供“上门代办”服务的,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等残联残协工作人员提供代办服务,切实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残疾人办事不跑路的服务效果。

三是规范服务,优化流程。县(市)区残联积极规划服务,优化流程,制定“上门评残”工作规范,要求入户工作人员“亮明身份、了解需求、落实责任、作出承诺、持续跟踪”,对特殊困难残疾人的合理需求,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能解决的问题立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逐级上报解决,对于残联系统无法解决的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各级残联积极对接财政、民政、人社、医保、团委、妇联等部门,协调各方力量资源,形成共同参与帮扶解决残疾人切身利益的发展格局。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银川市、各县(市)区残联充分利用爱耳日、“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 ”等残疾人节庆日对残疾人服务政策措施进行广泛深入集中宣传,通过残联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开设服宣传专栏,通过邀请记者随同入户进行宣传报道和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宣传“上门评残”工作流程、工作成效、典型案例,提升“上门评残”服务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为残疾人“上门评残”服务的良好舆论氛围,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截至目前,2024年全市累计开展“上门评残”服务67次,服务人数287人(其中入户评残275人、集中评残12人),切实解决了行动不便重度残疾人的出门难、办证难问题,做到了“零跑动,面对面”服务。

下一步将银川市将充分得用宁夏政务服务网、“我的宁夏”政务APP(手机应用APP)和线下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做好“高效办成一作事”——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努力为行动不便、无法到医院评残的重度残疾人在线上申请等级鉴定,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做残疾人的“贴心人”、“暖心人”,持续推进全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